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电话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首页 关于我们 共合文化 共合团队 奠基专著 核心作品 时代共合 共合平台 股权合作 创投申报 申报规则

共合文化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电话:18840052749

共合文化

残缺价值观

发布时间:2021/09/09

                                                                               朱国宾

展望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前景,务必重温我们所奉行的“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世界观,确立信仰自然至上的基础上,对于世界问题的根本看法;(2)人生观,确定正直做人立场的基础上,对于人生问题的正确选择;(3)价值观,确认天地人及万生的基础上,对于社会问题的评价准则。在百年不遇之历史大变革的新时代,既是前所未有的新机遇,也是异乎寻常的新挑战,故而本着为人类社会的奉献之心,残缺思想创立者提出残缺价值观,作为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当代思想理论体系一种全新的审视角度和思维方式,具有普遍性的现实意义和独特性的历史价值。

所谓“残缺”概念,难免使人的直觉会有一种不易接受的疏远感;若是认知“残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反而会有一种意想不到的亲近感。对于“残缺”概念的诠释,(1)伤残等所致的四肢或器官缺失;(2)不完整,部分缺如稿页残缺不全。具体解析,缺损,不完整。《汉书·艺文字》:“周室既微,载籍残缺。”唐·刘知己《史通·古今正史》:“汉记残缺,至晋无成。”明·陈子龙《望仙楼》词:“回首山河残缺,灯烬乍明还灭,肠断谁堪说?”柳青《(创业史)题叙》“(柳树)长的比那残缺的土围墙还高了。”由此表明“残缺”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存在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不可或缺的重要思想内容和逆向思维方式。

人生在世,谁不曾有残缺的遭遇或困惑?从人或事的角度而言,皆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若是换一个角度而言,即可发现残缺是客观事物一种存在形式,花有凋零颓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每当人们痴迷于圆满完美的世界,叹惋于接受残缺的结局时,是否曾想过最深层次的根本问题,即:对于残缺的认知,既是一种价值观,也是一种真实美,有待于我们去观察、思考、欣赏、品味其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正因如此,对于残缺价值观的新命题,有必要借机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 哲学疆场,残缺寓有独特价值

当代哲学始终无法回避追根溯源所面临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即自然本源的本体存于初始对称性自残破缺,自然而然在缓慢地演化、生化和分化成为天地人及其万物的大千世界。人们鉴于对称性的兴趣可以回归到远古时代,从远古“龙的传人”之父伏羲制作的八卦、洛河图、太极等,到今朝普通人的衣食住行及娱乐等日常生活;从奇艺怪状的花瓣、巧夺天工的雪花,到眼花缭乱的灯光、精美别致的图案等,人们无时无处不是身临其境地欣赏到对称性所带来的绝美之感。

这个“⊙”简约符号,在旧石器时代,以示磨盘底座;在新信息时代,以示光盘芯片。先在(真理世界)无极内存芯片是自然统一指挥中心的法宝,无极芯片植入天地人及其万生躯体之内,从旧石器时代延续新信息时代不懈地穿梭于亿万年至今,无不是向世人昭示着大自然本体的先在(真理世界)无极本体之奥秘,先在(真理世界)无极本体圆满而完美无缺,唯独拥有自身复原功能,具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存能源,无畏地自残破缺不懈为全时空、全方位、全信息、全系统释放无穷能量,无私地奉献真理世界在循序渐进地输入现实世界,由此自然而然地畅通无阻、循环往复、生灭不息,永无止境。

(二)科学领域,残缺富有宝贵价值

新华社东京2016年8月8日电(记者华义)日本高能极速器研究机构等,日前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一次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报告声称,他们发现不仅在夸克中,并且在中维子中也很有可能存在对称性破缺的现象,这将有助于追溯宇宙形成之谜。根据已知科学理论,大约137亿年前,宇宙在一次“大爆发”,而非是“大爆炸”中诞生,随后出现了夸子、电子等粒子和同样质量却与电荷相反的反粒子。粒子与反粒子进行碰撞的时刻,就会以光的形式释放能量而湮灭。若是粒子与反粒子总是并存的话,那么宇宙所有物质将会消失殆尽。

对称性破缺理论,即解释这一自然现象的最新科学理论依据。反粒子幸存几率恰恰不如粒子,因为除了电荷相反扑以外,还存有其它微小差异,这种粒子与反粒子的性质差异被称作“对称性破缺”。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初始由于发现有关对称性破缺的起源而获得200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2年他们在标准模型框架下围绕特定对称性破缺的起源给出相关解释,在20多年之后他们预言的夸克是比质子和中子等亚原子粒子更基本的粒子被逐一发现。

2010年日本高能极速器研究机构等组成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充分利用位于茨城县的质子加速器设施“J--PARC”,向着约300公里以外歧阜县的大型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观察它们各自差异性的变化情况,作为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分别呈现3种变化形态,在空间飞行时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通过测定结果发现,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在形态变化概率上存有差异,所以研究小组认为:其中很有可能存在对称性破缺的自然现象,这一研究有可能助推早日揭开宇宙形成的秘密。

(三)历史长河,残缺具有警示价值。

大汉民族第一次被外族统治的历史残缺之事件。1267年,蒙古登上大汗宝座的忽必烈率精兵卷土重来且大举进犯南宋,1276年蒙古军队攻占南宋都城杭州,相继之后文天祥在海丰兵败被俘,张世杰战舰沉没。1929年3月19日,走投无路的南宋残余势力在广东崖山不幸被蒙古军队包围,年仅43岁陆秀夫预感突围无望的情况下,随身背着8岁的赵昺跳海自杀,现场10余万尸体浮于海面。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去寻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为了预谋后举而东山再起,可是杨太后在听闻宋帝赵昺的死讯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安葬在海边。不久张世杰在狂风骤雨下溺死于平章山下,南宋的抵抗势力宣告瓦解。

南宋疆域已经全部沦陷,最终不幸落入蒙古大军掌控之下。蒙古之所以能够占领整个南宋地盘,与其说是蒙古骑兵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倒不如说实质是宋朝与西夏、辽国、金国相互恶斗的必然结果。在面临外敌侵犯时,南宋人不能团结一致,反而是一盘散沙且支离破碎,才是导致蒙古人趁虚而入,势如破竹,进而影响世界趋势的走向。这段历史耻辱的惨痛教训,值得我们深思其残缺的利害关系,务必要警示后人以史为鉴,不容忘记,永远铭刻在历史长廊上。

类似事件,不胜枚举,譬如:位于欧洲德国柏林大学的广场,虽有迷人的自然风光,然而人们目光大都是被广场中央镶嵌在地面的透明玻璃所吸引,这个地方究竟隐藏什么样的秘密?透过玻璃下面是一个地下书库,令人惊奇在于陈列着整整齐齐的书架上竟然是空无一书,这个书库反而成为一处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白之缺。面对这种痛不欲生的空白之缺,人们无不是去追寻其存在的真实价值。

在旁边耸立的石碑上镶刻了这样一种怪异景象的描述,那是在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法西斯统治时期,纳粹主义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根本需要,彻底铲除不利于极端政策实施而上演倒行逆施的一幕幕恶作剧,竟然强令要把柏林大学图书馆的书籍全部销毁,这些十分珍贵书籍皆是流传久远的人类思想结晶却在瞬间化为灰烬,柏林大学无奈地把这一巨大悲剧埋葬在玻璃下的坟墓之内,将其永恒流淌在残缺记忆的历史长河之中。络绎不绝的人群在此止步默哀、警醒、铭记,为的是把残缺一页的沉痛教训化作人文精神的向导。

(四) 艺术天堂,残缺孕有审美价值

人是一种不完美的客观存在,故而对于自身的不完美,却会视神有着无限的崇拜,信仰由此应运而升华成真,这种信仰的力量便是自身拥有的神性。人的神性体现在诸多方面,认识残缺价值不乏是其中之一。可是很多人不愿接纳残缺,甚至否认残缺,鄙视残缺,诋毁残缺的客观存在,恰恰是许多艺术品的初衷来自于残缺,终将成为一幅幅流芳百世的绝美画卷。残缺是一种不稳定,一种已逝去,一种未完成,一种不圆满。在艺术家的视野,残缺是一种真实美,但“残缺美”绝不是美的残缺。残缺美是哲理之美,合而不同,大成若缺,虚中有实。残缺美,天下何处不美?由此寄托情感,启迪心智,注入活力,增添慧能。每当观赏者沉醉于欣赏和彻悟其残缺美的全过程时,究其本身便是奇妙艺术美学的一种最佳体验生活方式。

在断臂维纳斯雕像重见天日之时,凝聚在她的眉目、姿势、身形的美迅即虏获了观赏者的心扉,这是无与伦比的绝美佳作。遗憾的是她的双臂被无情地剥离于躯体,也不知其遗落在何时何处?原本几乎完美的艺术作品瞬间变为残缺不全,即使是艺术家曾挖空心思予以复原,可被按上的双臂却似画蛇添足,完全与雕像神态格格不入,反而有损于残缺的独特美感。大家醒悟过来却意外地发现奇迹,丢失的双臂已造成雕像外表缺失的不完整,既定事实无法弥补的同时,恰巧在不经意间留给观赏者一种广阔无垠的想象空间。原本雕塑固定的美竟然会复活似神,犹如山间涓涓流淌的小溪,灵动自由、具足奇妙的内涵和外延,造就了她那种生生不息的艺术生命。

大凡雕塑、绘画、插花等艺术作品,无不是闪烁着残缺美的奇异光辉。如在插花的过程中,每当破缺器皿被插上有生命的花枝和绿叶,瞬间成为一幅耀眼夺目的独特作品,观赏者在内心深处会悠然而生感动,乃至生成一种残缺美的敬畏之情。这是一种生命的表达,是一种力量的张扬,是一种再生的感恩。万事万物,存在是美的;一切安排,皆是最美的。人生路上的拾荒者,踏寻着一种简约的轨迹,追寻着一种平淡的重复,乐于用残缺美的眼光,去欣赏那些不完美的存在,曾经受伤的窗口,终于有一天,也会绽放艳丽多姿的花朵。

(五)生命旅途,残缺拥有觉悟价值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其潜能是无限的,这是人类所拥有的独特天赋使命。人的生命是血肉之躯,实在是普通至极不过了,若是人生赋予具足的思想和意志,平凡生命自然而然地绽放无法想象的灵魂之光、智慧之光,充分彰显与众不同的非凡之举。这是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内在与外在,有效构成了人生的先在、现在、未在之内涵和外延。故而人可以失去完整的肢体,但不可以没有健全的灵魂。

面对生老病死的残缺现象,人们无不是悲愤交加,痛不欲生,悔恨不已。生命,既有感叹,也有遗憾,在享有幸福、快乐与成功、荣耀的背后,难免伴有苦难、忧伤与失败、耻辱的沉痛。正如中国作家史铁生所言:“此岸永远是残缺,否则,彼岸就要坍塌”。生命的慈悲,天意恩赐于人的“慈”的同时,也送上一幕“悲”的闹剧。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人们陶醉于完美境界之时,恰是梦境中臆想的虚幻世界。大千世界,若无黑夜的残缺,哪有黎明的灿烂阳光;若无寒冬的残缺,哪有春潮的万象更新;若无离别的残缺,哪有相聚的悲喜交集;若无屈辱的残缺,哪有强者的东山再起。

正视人生残缺,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旨在抱有人的积极乐观心态,增强挑战人生困境的勇气和力量。人生是在战胜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不懈奋进中走向辉煌。我国张海迪因患脊椎骨髓病,导致胸部以下全部瘫痪,从不沮丧和沉沦,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美国盲人作家海伦凯乐,战胜了日复一日的幽闭、黑暗,完成哈佛大学的学业,成为20世纪一代人的偶像;英国科学家斯蒂芬霍金,身患运动神经元疾病,在宇宙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人生从没有绝对公平,也没有绝对完美,面对身体不幸遭遇的残缺不全,无数的残疾人矢志不渝地创造了一个个奇迹,为生命耸立了一座座丰碑。

综上所述,怎样从残缺中窥探其存在的独特价值,不光是考验人的认知能力,还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残缺,总是挑战人性的优点;完美,却是诱惑人性的弱点。残缺,看似一种难以弥补的残缺感,实是一种生命彰显的真实美。对于历史和现实所发生的一切事情,采取全盘地否定,或者一味地肯定的态度,无疑是完美主义绝对化的思维方式,无不是残缺思维方式的大敌。为此重点围绕残缺思想及思维方式作为不完美的结束语。

面对现实世界,残缺是绝对的,完美是相对的,这是残缺思想所明确的基本观点。人生旅途上,从来没有一劳永逸、完美无缺的选择机会,谁都不可能看到世上两片一样的树叶,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把自身高举起来;谁都不可能同时拥有春华和秋实,也不可能做到鱼与熊掌二者兼得。譬如:一只黑羊混入白羊的群体之中,无意地破坏了整体视角洗练而纯粹的美感,突兀的黑色成为如痣般残缺的唯一符号,意想不到的是大雪纷纷飘落且铺盖了原野的土地,那只黑羊的点缀却让牧羊人迅捷地发现了奇迹,即隐匿在白皑皑积雪中的羊群,顿时极大地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突兀作用,充分地展现了无与伦比的残缺价值。

倘若某一时刻真的做到完美不变了,那么这种事物也到了无法挽救的消亡时刻。在现实生活环境,“追求完美”似乎成了一种时髦的从众行为,但在它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构成抑郁心理机制的风险,凡是过分追求完美的人,既很辛苦,也太疲惫,故而完美主义者,每当事与愿违了自己的初衷,没有满足自己“完美”的期望值,就会感到沮丧进而陷入抑郁的困境。诸如:骄傲自满,狂妄自大者;求全责备,牢骚满腹者;贪大求洋,挖空心思者;盲目攀比,怨天尤人者;心胸狭窄,极端主义者;自暴自弃,不思悔改者。如此等等,不计其数,这样的人群既可怜、更可悲。

残缺思想,既是完美主义的克星,也是完美主义的救星。要求圆满的完美,只能追溯于一种残缺思想,古希腊科学家阿基米德说: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残缺思想创立者说:若是赐予我一个支点,我便能撬动心球。残缺看似是圆满的一点,一点即一切,仅此一点瞬间即可抹去所有的浩瀚。由于残缺的存在,必会招致一次次无法躲避的触及,即那种神圣不可侵犯的敏感地方,犹如一只被自身点燃的烛光,为了驱除黑暗才会不惜地牺牲自我、燃烧自我,象征着最初的抉择和最后的壮烈,代表着最有实力的前提与无可奈何的脆弱,最美夙愿是为除残缺以外的存在----无私无畏地赋予无穷的能源和无尽的力量。

公元2021年8月1日·南京落笔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咨询热线:15942096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