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合文化发展研究有限公司

电话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首页 关于我们 共合文化 共合团队 奠基专著 核心作品 时代共合 共合平台 股权合作 创投申报 申报规则

共合文化

咨询热线

+18840052749

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电话:18840052749

共合文化

共合文化三纲要

发布时间:2021/09/09
共合文化三纲要

                                                                             共合文化暨自然学科纲要

                                                       主笔:朱国宾 袁轩   修稿者:全体发起人

遥望浩瀚无垠的自然界,人是自然演化、分化而生的高级生命体,由于人的心智思维逐渐显现,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地对自然环境产生感性和理性认识,通过人们的独特思维和逻辑辩证,逐渐地形成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等诸多自然学科。这是人们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日益凝聚和升华的智慧结晶,是人类认识自然、诠释自然的基础性学科。只要活学活用自然学科基础理论,人们会有更多更好的新发现、新发明和新创造,必将以更卓越睿智引领人类不懈地向着更广度和深度去探索自然本真的秘密。

立足客观,自然学科的基石

自然学科是以大自然为背景所构建的重要基础理论,务必排除人为的主观盲目性,切以客观真实的态度去研究自然学科。由于人类对自然规律认识的局限性,难免会在某些学科领域提出这样或那样的假说,以利于指导科学的研究方向。假说是在现实基础上没有获得实践验证的学说,是研究自然学科的有效可取之法。但在假说的基础上再去假说,即成了人的主观臆想,严重背弃客观真实样本。若是以二次假说的方式来指导自然学科的研究方向,只会是得不偿失,甚至是劳民伤财,最终导致人们思想认识上的本末倒置。譬如:史瓦西半径本身是人类永久无法验证的假说,再加上光的物质性也处于假说阶段,由此提出的黑洞理论即是属于一种主观臆想,以此指导自然学科实践,就如同天狗食日般不可信。自然学科不是科幻小说,凡是建立在假说上再假说,皆是自然学科的大敌,决不可存有任何的藏身之地。

崇尚哲学,自然学科的灯塔

原始人在起初会打制简单的工具时,其实科学所发萌芽已经显露,人们面对难以理喻和掌控的自然现象,自然而然会产生对自然神的崇拜,原始的哲学意识形态也由此孕育而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而已,但在文艺复兴之后,自然科学确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操方法,随之近代科学来到世人面前,迅速获得了长足进步和发展。反而是哲学却停滞不前,总是围绕着“唯心”、“唯物”、“唯道”这三观处在原地踏步状态,一直无法有效地实现新的突破,乃至有的哲学家在悲叹:哲学已死。

爱因斯坦曾把哲学比喻成科学之母,这是耐人寻味且值得深究的思想理论问题。科学本应是哲学实践的基本路径,经过实践经验再促进哲学的日益完善,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从而形成更为智慧的哲学理论来指导自然科学全面发展,但现实状况却发生了“跛脚”的现象,甚至有人认为“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反而倒逼到了原始哲学逻辑的怪圈。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现有哲学对自然本源的解释相互排斥,在思想理论体系上相互矛盾,使人们无法从哲学高度看清科技发展的方向。由于失去当代哲学的指引方向,某些科学研究领域不可避免地出现迷茫,乃至误入歧途,继而沦为变相的“唯心主义”。

我们该用怎样的哲学观引导自然学科的发展?这是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传统哲学思想之所以处于对立状态,根本的症结是在于本源对立不统一,只有理清本源的头绪,在自然基础上达到新的统一,现实存在的矛盾才会迎刃而解。我们生活在现实环境中,其实本源即在你我他的身边,并非是遥望不可及的事情,譬如:人们每天早起晚睡、一日三餐等日常生活习惯。从中不难发现带有规律性的蛛丝马迹。还有人的繁衍行为,皆是父母基因的遗传,父母的父母之父母基因延续而来,这样世代相传构成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血脉关系。

对于宇宙来讲,同样存有既定的传化因子与现实世界相连贯通,从古至今的因子即物道神元相芯的客观存在性。所谓“物”字。指的是自然存在的实体,具有可见性;所谓“道”字,指的是自然存在的规律,具有虚化性;所谓“神”字,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意志,具有能量性。本源不可能是单有道而无物,也不可能是单有物而无神,或者是单有物或神而无道,归根结底在于它们之间是客观存有互源、互本、互根的内外关系,这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存有一脉相承的关联。只有哲学承认物道神的本源地位及其作用,统一于客观存在的基础上,才能具备创新当代哲学的条件和机遇,同时可以为自然学科提供具有现实前瞻性、历史深远性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透过现象,自然学科的本相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获取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万有始于无极(亘极)先在,正是物道神自然本源演化、生化、分化的必由之路。从道本观察世界一切皆追根有物与神,从物与神本观察世界一切皆追根有道,物道神相合如同太极合体,即物有形,神无形,道无形又有形,进而可以观察、洞察大千世界万事万物所有一切的一切。自然学科的发展和进步,本质上是对物道神三者关系在认识上突破性的全时空、全信息、全过程。关于唯物观、唯道观、唯神观的“三唯观”,古代人视为观察、洞察自然的基本方法,历经了漫长而曲折的不断探索和发展之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道本物末观、物本道末观、物道互本观、物道神共体同本观是自古以来哲学对唯学观的重大突破性贡献,尤其是共合文化提出物道神共体同本观则更贴切自然本源之本体、贴近真实本相的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

凡是与物道神相关的各种学说,皆是站在自然高度来认识和诠释万事万物存在的客观规律,各自存在差别主要是观察世界的角度不同所致,故而才会出现不同认知的结论。唯物论、唯道论、唯神论,由于“唯”的主观意志性,造成主客观方面出现根本性的背道而驰,这样相互之间造成否定之否定的态势,主要问题在于人的自以为是之臆想在作崇。共合文化提出物道神三位一体的基本观点,即是建立在自然本源基础上观察世界、洞察一切,也是客观本相的真实反映。

仿生万物,自然学科的方法

人类以主观或客观的方式方法分别看待自然界,所谓的主观是指人类把自身置于最高地位来认识、诠释、仿生自然万物,譬如:人造物、飞天梦、神器、道仙、天子、嫦娥等,这些说法都是人的意识中某种假想或臆想,是脱离现实世界的主观想象。所谓的客观是指人类把自然置于最高地位,通过对自然物象的表面认识,探究其内在及外在的本真属性,从而归纳出道法自然的客观规律,即形成了全时空、全方位、全信息、全系统之物道神三位一体的整体观。

由此可见,凡是脱离客观实际所陈述的自然现象,只是一种主观存在;依据客观实际阐述自然的本相,则是一种客观存在。我们祖先对于自然界认识的局限性,难免会以自身主观性占居核心地位,随着人类社会不断提高科技水平,自然学科对于客观世界认识程度的逐步拓展,人类以客观性的尺度来整体审视自然现象和本真,必将成为当代哲学的奋斗方向和主流思潮。

事求真,自然学科的思路

    实事求真,与时俱进,这是地球村共合文化的思想路线,也是自然学科需要践行的根本思路。自然学科实事求真,即以自然、社会和人文为第一手资料,以自然本体为基础,全方位、全系统浓缩天人社文化的精髓,崇尚真善美的道德情操,凸显“真”字的无限魅力,认真做好自然学科的这篇大文章。自然学科与时俱进,即推陈出新、标新立异,勇于去掉陈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进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努力提升思想境界的新高度,奋发拓展自然学科的新领域,这是自然学科者肩负的崇高职责。

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是人的舞台。自然作为演化、生化人类的母体,虽然赋予人类改变自然环境的天赋和潜能,但人道法于天道,决不可凌驾于天道之上。故而自然学科理应遵照客观规律,自觉与自然和谐共事,坚信天道酬和,天道酬勤,才有望获得自然学科的蓬勃发展和长足进步。若是任凭人的主观臆想,自以为是,肆意妄为,严重违背实事求真、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必将失去自然学科求真探索的精神实质,最终下场不仅是劳而无功,还要受到自然和社会无情的惩罚。作为投身于自然学科事业的工作者,务必对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教训永远铭记于心。

放眼宇宙,自然学科的方向

自然环境决定人类文化层次,人类文化层次反证自然环境,这是自然学科需要把握的新理念。按照人类生存客观环境的范围,可以划分自然、人类和社会文化的不同层级,即:疆土文化、陆地文化、海洋文化、地球文化、宇宙文化。从人类视野的角度,无论是疆土文化、陆地文化,还是海洋文化、地球文化,皆是处于文化较低的层级,难免使人的视野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唯独宇宙文化处于最高的层级,可以提升人们的视野拥有超常的无限性。

随着现代高新科技速度的迅猛发展,人类最伟大的壮举是宇宙飞船载人登上月球,我国“祝融号”火星车着陆于火星上。现代网络5G时代已经到来,未来网络6G、7 G、8 G、9 G时代也为期不远,还有智能化、数字化、高端化、现代化的高科技面貌也会日新月异,必然会迅捷走进千家万户,更好地造福天下苍生。事实表明宇宙文化已经转化成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充分地享受宇宙文化给人类社会所带来全新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

作为自然学科理应迎头赶上,要在传统分科基础上向着高远、深度、精细、微观等未知领域进军,深入探究完善于覆盖自然共性、贯通万物个性的综合性思想理论体系,创新宏观和微观双向发展的大格局、大跨越。自然学科的宏观发展,即是要尊重宇宙时空的真实存在,以客观存在为基础去推演宇宙的本源及终极,并非是凭借主观想象盲目建立宏观哲学思想理论体系。自然学科的微观发展,并非是建立在假说基础上的微观学,而是进入更深层次的真实本性,突出以实践为根更好地指导微观验证。这是自然学科事业的工作者需要把握的要旨,也是共合文化基础理论矢志不渝地持续战斗的主战场。

代表作品:…《自然本源论》(朱国宾)、《物道哲学》(袁轩)

2021年8月1日公开发布于共合文化发起人群

                                                                    共合文化暨生命道德纲要

                                                           主笔:朱国宾 袁轩   修稿者:全体发起人

天地人及其万物皆是自然造化的伟大杰作,其中生命是自然而然有序演化、生化、分化而来,它们涵盖了无机物、有机物、生物体的多种存在形式,大到宇宙星系,小到鱼虫花草等,都是生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转换的不同存在形式,所以生命是天地人及其万物最旺盛、最神奇的自然气息和活力。生命原本享有平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由于人为规约的道德所绑架,即指人的生命存有伦理行为规范,导致人的生命赋予道德含义,这是人的精神性所决定的。一旦这种道德规约走向极端化,严重限制人的平等自由、生存发展的权利,乃至出现泯灭人性的历史惨剧,如法西斯、种族灭绝等极端化的滔天罪恶,反而走向生命本质的对立面,诸如此种人为所造成极不道德的规约,无不是地球村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生命的双重涵义

生命包含生物生命和非生物生命。所谓生命的生物定义:泛指生命是生物的组成部分,是生物具有的生存发展性质和能力,是生物的生长、繁殖、代谢、应激、进化、运动、行为表现出来的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通过感性和理性思维认识活动,从各种生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提取出来的元相芯。所谓元相芯,是宇宙基元本相的内在质地,不但包含生物,也包含非生物生命的存在方式,例如:能量、时间、空间、价值、运动、数量、质量、意志等。这些非生物生命的存在方式与生物生命的存在方式,比如意识、精神、灵魂、道德等,都属于大自然的生命质,并以无形的存在方式有序地各就其位,虽然与实体物存在必然联系,但是可以脱离实体物而独立客观存在。

生命的存在本相

生命本质与天然本性是相互贯通的客观存在方式,皆是具有生存发展的自然本能需求,生命本相是源自于客观存在之母,她是自然本源的本体相,即元相芯。譬如:宇宙星系是以动态平衡为自身存在的根本目的,在引力与斥力等综合作用下存有规律性的自发运行;植物为了生命延伸而存在,它们的根系、枝叶等本能的争相延伸吸收各种营养,高冠树木则竞相参天沐浴阳光雨露;动物为了性命延续而存在,在自然界演绎着羊吃草、猫吃鼠、狼吃羊、虎吃狼这种弱肉强食的生物链之自然法则。

人类为了生存、生活延长而存在,为了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等需要,常年不辞辛劳而不懈地工作。人的生命是自然意志能量的聚合体,既会因物道神以能聚而命生,也会因物道神以能散而命终。人的生命存在是为了繁衍生息,反之生命消亡是为了循环往复。生命皆是遵循自然意志能量守恒定律,故而生死轮回往复是生命存在的自然而然转换过程,这种生命本相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所以人要认识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要以生命本相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生命的求和精神

生命是自然界的存在共性,包含无机物生命和有机物生命。无机物生命以“低度活性”为存在目的,比如地球板块运动、岩浆活动、矿物质演化等,也包括宇宙星系运动。有机物生命以“高度活性”为生存目的,比如植物、动物和人类等各种生物。如此等等,都是生命存在个性,所以生命是维系万物互联的基本纽带。生命的潜在意识在于求“和”,也是生命活动自然而然的指挥中心。万变不离其宗,万变不离其真,对于万物而言,皆是物道神之和;对于植物而言,即是精与质之和;对于动物而言,即是灵与肉之和;对于人类而言,即是心与智之和,这是生命求“和”的自然本真,故应坚持以“和”求共生、“和”而不同的原则且善待所有事物。

人的生命存有高级智能的精神实质,这是人之初、性本真所系而具足的特质属性。所谓的“精”字,从中医角度讲,即是储藏于肾中最精华的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所谓的“神”字,泛指在人的意识理性作用下,进而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及内在心智状态,这种精神与理性是高级智能有机合和的结果,即是人与动物本性区别的分水岭。动物虽然有“精”的存在,但其表现的“神”气是在感性意识支配下的本能活动形式,所以动物体内存有低级的本能精神性。植物没有大脑意识行为,它们所表现的仅是生长过程中的需求本能,无疑是属于精神性的潜伏期。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起始是无机物在自然而然缓慢地演化、生化、分化成有机物,乃至形成各种动植物的根本因素。生物与非生物所表现的生存目的性,是客观存在意志的基础。精神与意志存在于自然本源的本体之中,是天地人及其万物存有连贯相通的元相芯,这样精神不仅是人类的表达方式,也可延伸于万物的表达方式,故而是天地人及其万物所具足自然本性的真实所在。

生命的存在灵魂

人体内存有灵魂吗?总是科学界难以实证的课题,但可以确定人的思想精神与灵魂密切相关。智能精神是人性的重要标志,故对人而言灵魂属于人性的问题。人的思想意识决定言行举止,影响衣食住行,反映了人的喜怒哀乐,思想意识在无形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方式。人的思想与灵魂密切相关,人活着与肉体同在,人死后与肉体同亡,但人的生命精神却因在世的功德而代代相传。后人常说:老子是道家的灵魂人物,孔子是儒家的灵魂人物,表明老子和孔子的思想给后人存有不可磨灭的精神感染力。

灵魂有丑陋的一面,也有崇高的一面,灵魂的丑陋会伴有思想劣败,灵魂的崇高会伴有思想高尚。思想境界影响灵魂尺度,灵魂尺度决定思想境界的高低。人的思想是其躯体内存在灵魂的集中表现方式,虽然一个人的身体健全,但他的思想或心灵肮脏,整天沉醉于吃喝嫖赌,无恶不作,其实他已沦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灵魂是精神思想的内在本真,是统摄人的思想和思维方式最高层级的指挥者。

人的灵魂与道德是存有贯通互联的自然统一本体。道德是社会成员的普遍行为准则,人的思想境界直接影响践行道德准则的尺度。道德是人之灵魂的向导,人性本真存有灵魂,灵魂内存智商情商,也有灵商,所谓灵商是灵感智商之意,是天性内敛之人的心智灵感,这是人之心灵更深层次的涵义。

灵魂不应只是人类的专属性,人类是大自然塑化而来,人的精神性与自然意志力是整体相连的关系,人的灵魂思想与自然内存有相通渠道。能量是支撑精神意志的动力基础,思想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具体显现,储存于系统内的能量集合“势能”则是灵魂的表现。自然演化的个性决定万物灵魂的差异性,无不是生命元相芯的遗传基因所致。

生命的医学道德

医学是以生命为中心构建的康养体系,医道医德乃是行医根本准则。道为天地万物之法则,德乃为人处世之绳矩。诊治之方、救人之术、颐养之法既医道之内涵;医者之仁、济世之德、待患之敬乃医德之内涵。医者之生命精神,患者之生命健康为生命之内涵。医者因行道而有德,德者以通道而行医。只有道德合一,方能成就医者生命之道德,患者生命健康更需医者道德之庇护。

自古以来,医学康养服务于人的健康身心,健康之本在于气与肉的和序共存。其中“气”字,即表现为宗气、元气、肾气、阳气、经络之气等,也包括精神意识方面:神气、灵气、意气等,它们代表着人体的功能活动状态,既可以维持人体的脏腑功能活动,还可以升华到灵魂思想层级。所谓 “肉”字,即肉体、身体之意,包括脏腑、肌肉、骨骼、血脉、皮毛等,是维持一个人生命活动的物质要素。 所谓“序” 字,即顺序、秩序之意,寓意为和谐稳定。人体健康时归为“和序”;生病时归为“乱序”,调治时归为“复序”。序即是一种形式,也是一个过程,最终是把生命要素“气”与“肉”合和而成的高级形式,还是代表生命的健康尺度。缺少气的肉体没有生机,缺少肉体的气没有根基,只有气、肉、序有机融合,才是生命健康生存和自由发展的根本保证。

生命的道德价值

生命价值即是生命的存在意义及其自身目的性。自然生化孕育着生命,首先赐予每个物种平等地位,同时赋予每种生命个性的能力。每个生命都有其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水土存在供应植物的充足营养,植物存在丰富了动物的食物原料,动物存在增添了人类的生存伙伴。生命存有变换轮回的自然规律,即使是死亡化为灰烬,也是返回于自然环境生态体系的循环过程之中。所以生命来源于、归真于自然本体,活着服务于自然,死亡复归于自然,生命价值和意义存于自然环境的循环往复而生灭不息。

生命道德,特指人类的伦理方面。首先是人际关系上需要道德约束,在自然分化、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不同地域及不同特征的人类种族,即从肤色或族群文化价值观上鉴别,大家皆应和平共处。若以人权、价值观等为借口恃强凌弱,肆意歧视其他种族,甚至践踏生命,皆是公然违背人类伦道德良知的恶劣行径。其次是人与自然上需要道德制衡。身为人是地球村的智慧主管者,在某种程度上掌控着物种的生杀大权,若是任意滥砍滥伐、过度捕猎等野蛮行为,皆是自然生命物种的刽子手,必将反噬人类的生存自由发展,最终只会吞下违反道德规约的恶果。唯有自觉遵守道德伦理的约度,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生命的生态文明

自从人类文明以来,历经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发展进程。原始文明时期,人类为了自身生存而本能的与自然抗争的过程;农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物资生活而自觉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工业文明时期,人类为了物质利益而贪婪地索取自然的过程;信息文明时期,人类为了精神生活而自发地顺应自然的过程。只有对工业文明的优劣有客观的认识,补偏救弊,开启未来,才有望及早跨入信息文明的新时代。

寄望信息文明的重要标志,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以生命为核心所确定的行为准则,即人类社会与自然、物种在相互协调发展中构建新的道德伦理观念,也是以人为重点对自然万物所持有尊重与克制的理性态度和规约。当今人类活动已经伸展到浩瀚太空,随着太空活动日益频繁,太空争夺霸权及垃圾污染等必会随之而来,故而太空生态文明亟待需要提到人类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不论是地球生态文明,还是太空生态文明,皆要遵循天地万物生命变化的自然规律,以道化物,以德育人,以法治世,强化道德法律规约文明的神圣尺度,确保生态文明的长盛不衰,以利于人类自由发展获得长足进步。

代表作品:……《人性本真论》(朱国宾)、《医道医德》(袁轩)

2021年8月1日公开发布于共合文化发起人群

 

                                                                         共合文化暨价值信仰纲要

                                                         主笔:朱国宾 袁轩   修稿者:全体发起人

回顾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即信仰天地或祖先。所谓信仰,是人的意志力与自然意志力相互较量中的理性屈服,是对宇宙神秘力量的敬畏,是对生命精神的敬仰,是理想世界的最高追求目标,是人类社会的价值取向。社会是因人而组成的整体,人的意志力构成社会意志力,人的信仰观构成社会信仰观。所谓价值信仰,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信仰,是有助于社会带来积极向上的信仰,是有效地促进人类思想解放、行为规范、生产力大发展的信仰,故而信仰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思想指南和精神支柱。

今天人类信仰由于历史缘故各不相同,这是各种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信奉者可以通过互相交流,开诚布公,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若是以自家信仰观去敌视其他信仰,甚至因信仰不同而挑起事端或发动战争,即是信仰失道失德的恶劣行为,必然受到现实社会及历史进程的谴责和唾弃。为此,怎样解决人类价值信仰的问题,共合文化从社会角度做了有益的探索,真诚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为的是确定人类价值信仰观的内涵和外延。

信仰文化的历史沿革

所谓图腾崇拜,是人类祖先最早一种宗教信仰的现象,主要来自于原始人对某些动物的畏惧,譬如:龙、蛇、虎等,这是原始人对自然界产生敬畏的本能体现。起初他们遭遇生存最大威胁是来自于山野荒芜遍布的各种野兽,面对畏惧而在心理烙下膜拜的印迹,可以说是人类信仰初始的萌芽。原始人图腾崇拜时,对自然界出现异象会产生各种迷信,譬如:日蚀、月蚀、流星、雷电、地震、火山爆发、水灾、泥石流等,于是产生神是主宰自然界的念头,故而才有了天神、地神、雷神、山神、月亮神、太阳神等,还有民间传诵各种神话的故事,这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天神”及西方国家所谓“人格神”的初步雏形。

在此基础上,神学家把有关思想予以人格化、理论化,进而是唯心论诞生了神学,逐渐形成宗教组织,随即人们生发宗教信仰。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宗教信仰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道儒释三教合流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脉,伊斯兰教主宰着穆斯林世界,基督教主宰着西方文化等。在人类最早时对自然现象一无所知的时代,神学和宗教信仰给予处在蒙昧和惶恐的人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慰藉,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人类社会的稳定发展。但当今社会,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不断地深化对自然认识的程度,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宗教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有形或无形中变成桎梏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这是标志着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新视界、新风尚。

神学的本质属性

由于自然动物体的诞生,使其大脑应时而生了低级元意识,起始是自然意志本能的意识反映。这种自然反映来源于本身生存需求,随着大脑不断进化,逐渐形成了心智元意识,则人类进入思考外在事物的领域,在思想上呈现千差万别之景象,由此信仰随即应运而生。可以说宗教神学在某种程度上支配着人类的思想进程,乃至是孕育哲学萌芽的过程。那么自然神的本质是什么?其实是天地意志力聚合而成的自然法则,无时无处不在左右人的思维方式、塑化人的信仰观念,古代人初始认为的神创万物,实质上是对自然法则的误解所致。

神学观在人类信仰的历史进程中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方面体现于开启人类对自然神秘力量的思考,这种唯神的认识促进了人类社会向上发展。但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对于神学迷信属性已被科学界所证实。那么宗教神学最终归宿是什么?是应传承发展,还是固守沿袭?这是摆在神学家面前最现实问题。由于宗教神学所具有的历史性地位,信奉者也希望有所突破发展,这就要求人们从传统以崇拜“人格”为中心的迷信,逐渐转化以敬崇“自然”为中心的理性,敬崇对象归属于客观的“自然神”,即是自然法则,而非是主观的“人格神”。否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神学的没落将会成为历史必然。

人类信仰的社会属性

每个人对天地及其万物所追求的意识反映是一种信念,而大众主流追求的意识反映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究其标志是人与人的信念趋于信仰的集中反映,无疑是人类社会文明程度的精神支撑。信仰并非古圣所杜撰,古圣之所以为“圣”,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大家的智慧,逐渐形成某种思想主脉,进而抵达人的精神世界。这样圣人所提出以信仰为理念引起众人思想的共鸣,轻而易举地普及于社会大众,日益促成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的信仰观。

古人迷信思想存有相当长的社会历史时期,始终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时,宗教神学的信仰观随即应运而生且普及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近代人的精神世界。随着高新科学现代化、智能化的宇宙文化及其思想占据社会主导地位,进而人们的神学观也会更新转变。当今世界处于百年不遇大变革的非常时期,人们的新旧思想理念也处于不断交替变化之中,各种新思想、新理念加快更新文化节奏,在这文明转换的历史节点,人类社会价值信仰观也随之发生质变,必然会升维人们的思想境界,更好地引领地球村社会文明进入新的高度。

价值信仰观的含义

从广义上讲,价值信仰观并非是单指某种信仰,而是突破宗教神学观的严重束缚,有利于社会进步发展诸种当代信仰观的总称。人们的信仰来源于对自然本真的崇拜,可以分为理性的信仰崇拜和非理性的信仰崇拜。理性的信仰崇拜,即是坚持用科学的实践精神,正确指导人们追求自然本真的信仰,这是价值信仰观的实质体现。非理性的信仰崇拜,即是用迷信的唯心主义,指导人们追求主观臆想的信仰,完全有违于自然的价值信仰观。

人类的哲学思想来自于宗教信仰,但又高于宗教信仰的自由思想形态,所以价值信仰应从哲学入手,多角度构建,充分体现信仰的哲理性。自然信仰对象是宇宙真理,在宇宙真理面前,人类思想是渺小且残缺的精神产品。真理世界是人类无止境追求的终极目标,而非是人类可以随心所欲驾驭宇宙真理。自然信仰的最高追求目标是自然法则,人类对至高无上的自然法则唯有敬畏之心而不能凌驾其之上。

从狭义上讲,所谓价值信仰观,指的是个人“三观”方面范畴,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所谓世界观,即是指人们如何看待宇宙的问题,这是价值信仰观涉及的自然解读。所谓人生观,即是指人生存的目的意义所在,这是价值信仰观的生存意图。所谓价值观,即是指人对事物的价值判断标准,这是价值信仰观的必然取向。人的“三观”所确定的程度,直接决定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

如果说价值信仰观是人类社会化的主流思想,那么“三观”即是个人追求的精神境界,这样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皆是崇高的真善美思想的基本体现。对于个人而言,即是以“三观”修为求真;对于社会而言,即是以价值信仰为核心。个人服务于社会,社会影响个人,个人“三观”服务于价值信仰,价值信仰引导个人“三观”,个人与社会步调一致,互成相为,才能形成社会信仰的新态势。

价值信仰观引领社会

社会构成要素是诸多方面的集合体,包括经济基础、政治体制、文化信仰、法律制度,团体组织等。在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价值信仰始终处于思想主导地位,排除政治因素的价值信仰,才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中国人信仰缺失与特定的社会环境有关,从建国以后所谓道教逐渐被边缘化,文革时期虽本土信仰受到一定冲击,但没有使国人缺失信仰,只因心中存有至高的领袖信仰。随后人们信仰的天平日渐失衡,信仰迷失成了中国人的常态,各种异端邪说有了滋生土壤,触及社会极限的是“轮子”事件,最终被定义为邪教组织后,大批信奉者内心空虚,这时外来宗教乘虚而入,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了很多人的思想阵地,实质是宗教入侵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
    宗教是控制人思想的精神产物,违背当代人的价值信仰观。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大势所趋,与之匹配的思想文化软实力极为重要,共合文化提出的价值信仰是顺势而为,必将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现在国内很多学者提出要构建世界统一性的宗教,一方面宗教属于历史文化遗产,新建宗教国策不允许,另一方面凌驾于现存宗教之上且重建新宗教也是不现实。最为现实可行的基本路径,即是汲取现有宗教内存真善美的精华,彻底地剔除以迷信控制人的思想糟粕,确保价值信仰观引领人类社会向前迈进。

人类价值信仰的趋势

祖先崇拜是大汉民族最普遍的民间信仰,中华信仰文化以儒释道三教合流为基础,佛教虽是来自于外教,但不排斥祖先信仰,逐步被汉化成了佛祖。基督教与汉文化存有根本性冲突,由于奉主斥祖,无法与民间信仰相互融合。中华本土信仰观是儒家道家及祖先信仰。剥离了封建统治思想的儒家思想,脱离了迷信算命的道家思想,至今依然具有不可或缺的独特价值,这些都是祖先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当今构建中华价值信仰观,切不可抛弃先祖文化,既是继承了炎黄子孙的传统孝道,也是体现了中华信仰的薪火相传。

构建当代价值信仰观,只有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并推陈出新,才有望实现新的突破。只有从古代人对“天神”膜拜转换成对自然法则的科学敬畏,从对亡灵迷信转变成对生命精神的尊仰,敬天而不盲信,尊祖而不法祖,集于古今中华文化信仰之大成,才能有效地凝聚起中华的核心价值,真正形成民族朴实的价值信仰观,彻底地摆脱宗教神学束缚,这是现实社会需要正视且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对于地球村大家庭而言,各个民族在自身生存发展过程中形成多种信仰观,这是不同自然地域和社会领域的个性发展必然结果,若以泯灭个性奢望形成类似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则是脱离实际之举。信仰在互尊的基础上才能共合发展,各个民族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不违背本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继承创新,与时俱进,适度改良陈旧的信仰观,逐渐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形成与时代发展趋势相一致的价值信仰观,才是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由之路。

代表作品:…《信仰价值观》(朱国宾)、《敬天尊祖》(袁轩)

2021年8月1日公开发布于共合文化发起人群

 

 

                                                                                                                                                                 

                                                                      

                                                                                                                                                    

Contact us

联系我们

公司地址: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长白南街251号

咨询热线:15942096836